近日,印度媒体MoneyControl报道,vivo印度公司正与印度塔塔集团(Tata)洽谈,由塔塔集团收购其多数股份、成立合资公司等事宜,以符合印度政府要求高管由印度籍人士出任、营销网络在地化,以达到本土化的目的。印度政府要求塔塔集团持有vivo印度公司的股份至少51%,同时要求收购后的合资公司由印度厂商主导,营销网络也要本地化。
塔塔集团被称作“印度的三星”。公开资料显示,靠纺织业起家的塔塔集团是印度财阀之一,是当今印度最大的集团。其正在加强其在电子制造领域的影响力,不仅为苹果生产iPhone,还牵头建设印度首家半导体工厂。报道称,目前双方洽谈已进入后期阶段,但双方尚未达成最后协议。
这也不是印度第一次通过强硬手段来迫使外资企业本土化。自从“Make in India”计划启动以来,印度政府对外国企业,尤其是中国企业,采取了多种措施以达到本土化的目的。他们对中国手机制造商提出的条件愈发具体,包括提升印度制造部件比例、转用本土分销体系,旨在增强手机的“印度成分”。除此之外,他们还曾以查税、冻结资产、限制员工签证等各种名义轮番为难中国手机厂商。
2022年,vivo被印度执法局(ED)以“逃避纳税”为由而遭调查。2023年年底,印度执法局再以反洗钱调查为由拘捕多名vivo印度公司高管,被扣员工包括vivo印度公司临时CEO和CFO。而小米、OPPO和一加都曾被指控涉嫌逃避关税、非法汇款。2023年6月份,印度执法局向小米在印度的分公司、部分高管以及相关银行发出通知,指控他们非法向国外转移资金、涉嫌违反印度的《外汇管理法》。基于该指控,印度当局此前扣押了小米共555.1亿卢比资金,约合人民币48.2亿元。
尽管面临种种挑战,Counterpoint数据显示,2023年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中,前五名中中国手机品牌霸占了四席,共占据了60%的市场份额。其中vivo以16%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三,出货量同比增长了11%,成为前五名品牌中增长最快的品牌之一;oppo以19%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,出货量同比下降11%。
如果此次vivo与塔塔集团的交易达成,vivo印度将成为塔塔集团在电子制造业领域扩张的一部分,同时改变印度手机市场被中国手机厂商支配的格局。此外,也会对vivo在印度市场的发展,以及全球化布局产生深远影响。
一直以来,印度都在通过一系列措施建设自己的制造业、缩小对华逆差。早在2020年,印度就推出了一个“生产挂钩激励计划”(PLI),选择重点行业,为参与PLI的企业提供高额补贴,让印度在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部门增加国内生产,包括形成有弹性的供应链,增强制造业竞争力并提高出口,所以有部分印度学者甚至将此称为“替代中国产业”计划。
根据商务部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的数据统计,2023年印度共对中国发起22起贸易救济调查,成为当年全球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(或地区)。其中,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为化学原料和制品工业(10起)、金属制品工业(4起)、非金属制品工业(2起)。
在2024年1月,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(NITI Aayog)邀请10家机构参加竞标,来评估中印贸易走势,为缩小对华贸易逆差,保障供应链安全做好研究准备。该委员会表示,中国在印度某些行业占支配地位,加剧印度供应链对华的依赖。
当前,印度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,试图通过本土化和自主化来减少对外国企业的依赖。vivo与塔塔集团的合作不仅是一个商业案例,更是印度政府推动本土化战略的缩影。这一趋势对中国企业在印度的经营带来了新的挑战,也对全球供应链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在全球化的今天,企业需要灵活应对各国政策变化,寻找最佳的运营策略。印度的“Make in India”计划以及对外资企业的本土化要求,正是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自主经济政策的体现。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成功经验和教训,将为其他企业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。未来,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寻求共赢,将是所有跨国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。